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3年06月16日期 第04版:信息
“人民的非遗”主题音乐会亮相老舍剧场
本报讯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一个展示非遗事业发展成就、人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加强非遗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节日。当天,北京市文联携手中央民族歌舞团在北京老舍剧场举办“人民的非遗”主题音乐会,为首都观众奉上一道文化大餐。
本场演出作为 “北京市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的系列活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汇聚了古琴、马头琴、羌笛、独弦琴、芦笙、奚琴、天琴等2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用饱含民族性、充满创新性的作品,打造了一场非遗艺术盛宴。
轻风入弦,音韵缥缈。一曲古琴独奏《良宵引》拉开音乐会帷幕,乐曲展现的清幽意境,在盛夏之夜让人顿感恬淡清凉。
羌笛以其明亮清丽、百转千回的音色令人过耳不忘。演奏员康海涛用羌笛演奏的独特技艺——循环呼吸法,一口气吹完整首作品《迁途》,展现了羌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阿里郎》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谣,青年歌唱家卞英花用深情的演唱,表达了一位朝鲜族姑娘对夫君的思念和对爱情渴望的心情。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核心乐器之一,其种类丰富,节奏明快,古朴悠扬。芦笙演奏家杨胜文在演奏中融入创新性表演元素,获得现场热烈掌声。
四胡音乐、长调民歌、呼麦、马头琴音乐等多项蒙古族艺术同台亮相,萨仁呼、朝克吉勒图、张铎、樊玥等艺术家精湛的表演,带领观众走进草原胜景。朝鲜族的伽倻琴弹唱、奚琴艺术,藏族的扎木聂弹唱,回族花儿,京族的独弦琴艺术,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壮族的天琴艺术……来自多个民族、多种艺术门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粒粒珍珠,串联起一幅美美与共的璀璨画卷。
演出中,手鼓演奏家伊力亚尔·阿友甫走到场下与观众互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手鼓之美。
主持人刘畅韵向观众介绍非遗项目的艺术形式及部分特色乐器演奏方式。
音乐会尾声,曾首演于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文艺晚会的器乐作品《声声不息》激情奏响,涵盖了月琴、四胡、热瓦甫、手鼓等21种民族乐器,展现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包容并蓄的强大基因。 (宗文)
本场演出作为 “北京市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的系列活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汇聚了古琴、马头琴、羌笛、独弦琴、芦笙、奚琴、天琴等2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用饱含民族性、充满创新性的作品,打造了一场非遗艺术盛宴。
轻风入弦,音韵缥缈。一曲古琴独奏《良宵引》拉开音乐会帷幕,乐曲展现的清幽意境,在盛夏之夜让人顿感恬淡清凉。
羌笛以其明亮清丽、百转千回的音色令人过耳不忘。演奏员康海涛用羌笛演奏的独特技艺——循环呼吸法,一口气吹完整首作品《迁途》,展现了羌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阿里郎》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谣,青年歌唱家卞英花用深情的演唱,表达了一位朝鲜族姑娘对夫君的思念和对爱情渴望的心情。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核心乐器之一,其种类丰富,节奏明快,古朴悠扬。芦笙演奏家杨胜文在演奏中融入创新性表演元素,获得现场热烈掌声。
四胡音乐、长调民歌、呼麦、马头琴音乐等多项蒙古族艺术同台亮相,萨仁呼、朝克吉勒图、张铎、樊玥等艺术家精湛的表演,带领观众走进草原胜景。朝鲜族的伽倻琴弹唱、奚琴艺术,藏族的扎木聂弹唱,回族花儿,京族的独弦琴艺术,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壮族的天琴艺术……来自多个民族、多种艺术门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粒粒珍珠,串联起一幅美美与共的璀璨画卷。
演出中,手鼓演奏家伊力亚尔·阿友甫走到场下与观众互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手鼓之美。
主持人刘畅韵向观众介绍非遗项目的艺术形式及部分特色乐器演奏方式。
音乐会尾声,曾首演于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文艺晚会的器乐作品《声声不息》激情奏响,涵盖了月琴、四胡、热瓦甫、手鼓等21种民族乐器,展现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包容并蓄的强大基因。 (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