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3111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悟性是书法成功之母

(上接4版)从独到的书艺风格见悟性 丁嘉耕的作品丰富多彩、五体俱全,尤以小楷、行草为精。欣赏丁嘉耕书法,他笔下那深厚的传统书风底蕴,将带你漫游中国历代书林。他的楷书,会把你带进初唐四家和晚唐诸家;他的行草书,会让你寻觅到汉魏六朝碑刻及墓志、摩崖、造像、塔铭、浮图的踪迹;他的隶书,会使你领略到《张迁》碑的神韵,以及“礼器”之意态;他的篆书,既会把你带入西周早期器铭的古朴篆境,又能让你感悟到秀雅的清代篆风。然而,我们虽能从丁嘉耕的作品中看到历代书家踪影,但又不能把他归于哪一家,因为他的书法造诣不仅体现在深厚老道的“入古”功夫上,而且更体现在他“师古能化”的个性化创造上,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如果说对书法艺术能提出独到见解还只是悟性的理论表征,那么将独到见解付诸笔端形成书法作品的个性书风,则是丁嘉耕书法悟性的创作表征。 写书法之所以难,难就难在 “悟”、“化”、“创”上。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先“悟”后“化”继而“创”之。历代书家,无不师古,但仿皮毛者众,得精髓者寡,这就是所谓“形似”与“神似”之别。形似,是照葫芦画瓢,这虽是临摹的必经之路,但若停滞于此,便是生搬硬套的“泥古”;神似,是摹猫画虎,赋神于形,这就是个性创造的“师古能化”。由此我们看到,“化”的前提是“悟”,“化”的结果是“创”。丁嘉耕的书法作品,无论何体,既有厚实的古风古韵,又有独创的个性意境。这说明,丁嘉耕不仅深深悟得 “继承与创新是书法之生命”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而且悟得化古为新的笔端艺法,形成了娴熟的创作能力和独到的艺术风格。 在悟、化、创的习书道路上,丁嘉耕已跋涉了几十年。早在1984年,丁嘉耕带着自己的书法习作到我国书坛泰斗沙孟海家登门拜师求教,沙翁评价丁嘉耕的作品“师古能化,陈中出新,典雅秀劲,擒纵有度。”并接收他为关门弟子,预言“坚持数年,定有大成。”凭沙孟海大师的眼力,能如此高看一个20多岁尚未出道的年轻后生,如其说是看中了丁嘉耕的作品,不如说是通过作品看到了他“师古能化,陈中出新”的书法悟性。大师就是大师!28年后的今天,丁嘉耕果然“大成”了。究其原因,我研究认为,他成就成在以非同寻常的书法创作悟性创造出了独到的书艺风格。这也是丁嘉耕书法的长久生命力所在。从宠辱皆忘的习书心境见悟性 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笔从心出”之论,说的都是“写字”与“心境”的关系。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说:“书法要技巧,更需要良好的心态。最高的境界就是人文精神,它影响到书法的根本,影响到书法的格调。”丁嘉耕在书法上的成功,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 研究丁嘉耕在书坛一路走来的足迹发现,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参加全国第五届书法大展和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之后,不仅没有热衷于展事一发而不可收,反而从书坛销声匿迹了很长时间。问其何故,他说“任何艺术家,当然包括书法家,都要坐得起冷板凳,10年20年毫不动摇,耐住寂寞写自己的字……”他在《书法断想》中坦陈自己对待书法的价值理念是:“可参展,也可不参展;可获奖,也可不获奖;可成名,也可不成名。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丁嘉耕的习书心境。 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刘艺在为 《丁嘉耕书法集》所作的序中写道:“丁嘉耕书法不是古代某大家的翻版,也不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生搬硬套,而是揭开传统的面纱,进行独特的感情体验,使传统生命状态下的书法艺术在他的笔下复活。这种复活不能仅仅理解为书法本身的技法,而是作者首先要走进物我合一、宠辱皆忘、玉树临风的人生境界,在构成一个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场景里,才可以用书法特有的线条在黑白分割中挥洒其才情,舒展其生命。”这个评价,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丁嘉耕书法的艺术价值,更为深刻的是,让我们认识了丁嘉耕“宠辱皆忘”的习书心境。 “宠辱皆忘”,谈何容易,它需要极高的悟性悟透人生之本方可致此。丁嘉耕说 “书法作为书法作者从心灵流淌出的琼浆玉液,必须有一个美的心境,美的‘场’。”一个“场”字,蕴涵大悟于其中。因为,要形成这样一个人文精神之“场”,需要在心灵深处省悟人生,其中特别是要省悟 “名利”,因为制约人心境的主要因素是“名利”二字。而丁嘉耕练了40多年书法,最后练得淡泊名利了,练出了“宠辱皆忘”的心境来,如果说成功,我认为这才是他最大的成功,因为,有了这种心境,不仅能把字写得超然、飘逸,赋予禅意,而且也能通过书法陶冶心灵、理解人生,获得生活的淡雅与恬静。人练字,字练心。能形成这种“字”与“心”互练效应,是习书的至高境界。只有悟透人生,摆脱“名利”之扰,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丁嘉耕曾深有体会地说:“我对待书法宠辱皆忘的心境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来自不易,是几十年从笔尖上练出来的。人在练字,字也在练人啊。”他还用一首五言诗描述了40多年来练字与练人的经历:“砚海荡墨魂,点画见精神。笔动通梵语,毫落扫心尘。”这里包含着对书法、人生之大悟啊!(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副政委、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