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联印发《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

[关闭本页]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6

各部室、协会、事业单位,各区、产(行)业文联:

  为进一步推动首都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市文联按照《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及《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繁荣发展首都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进一步落实《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文联“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首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规划》,编制《北京市文联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现印发你们,请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落实。

 

北京市文联  
2024年1月16日

 

北京市文联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促进新时代首都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进文化高地,北京市文联按照《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及《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繁荣发展首都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进一步落实《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文联“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首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4年至2029年,展望至2035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以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通“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和“推动创作优秀作品”中心环节,充分发挥北京市文联组织优势、专业优势,提升推动文艺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艺创作,把党对文艺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贯穿到文艺创作发展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

  ——坚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会把握“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创作推出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反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铸就新时代首都文艺高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坚持文艺创作为人民、文艺创作依靠人民、文艺创作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导向,把更好地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立足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首善标准提升作品质量。坚持文艺创作与时代同行,立足北京资源禀赋优势,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尊重文艺家创造性,坚持高标准、高站位,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坚持首善标准,实施精品战略,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引导力度,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奉献精品、服务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文艺创作。研究新时代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新变化新情况,转变创作思路,创新表达方式,拓展宣推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形成首都文艺创作新质生产力。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促进“文艺 科技”赋能发展,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增强艺术表现力。

  三、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首都文艺事业全面繁荣,文艺作品质高量多,文艺队伍人才辈出,文艺创作生产机制更加健全,文艺评论评价体系更加完善。锚定这一远景目标,市文联2024年至2029年文艺创作发展目标为:

  建立一套有效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各艺术门类创作活动积极活跃,创作人员创作热情持续迸发,原创能力、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高水准优秀文艺人才,形成层次更加分明、专业更加齐备的人才体系;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文艺评价体系,对文艺创作的引领更加权威、更加专业;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北京特色、首都水准,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国家级、市级重要文艺奖项中争创佳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建设,推动首都文艺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四、创作主题

  围绕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202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2025年)、红军长征胜利 90 周年(202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2027年)、改革开放50周年(20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2029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统筹创作规划,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

  ——重大国家战略。紧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命任务,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创作推出一批现实题材优秀作品。

  ——重要精神财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丝路精神、双奥精神等伟大精神为主题开展创作。

  ——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文化主体性自觉。

  ——新时代北京故事。以根植于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文化为根脉和底色,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聚焦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围绕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美丽乡村、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全市重要部署,创作推出一批优秀作品。

  五、重点任务

  1.构建大文学创作格局。完善北京作协、北京老舍文学院、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共同发力的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和拓展优秀文学作品发现培育、作家组织培养等机制作用,促进文学为文艺创作创新提供原动力;抓好文学创作源头,大力开展“行走北京”活动,引导艺术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创作选题,塑造经典文艺形象,描绘新时代中国崭新气象;重点抓好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剧本创作,推动诗歌、散文创作繁荣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和史诗感的原创文学扛鼎之作;加强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引导,鼓励现实题材创作,促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协同发展。

  2.开展“深扎”实践活动。经常性组织首都文艺工作者深入首都城市变迁、科技创新、山乡巨变、军事变革等生产生活一线,采取看、听、驻、研等多种互动形式,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推出反映人民关切、紧跟时代的精品力作。建立“深扎”长效保障机制,将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制定“深扎”活动规范,建立文艺家“深扎档案”,建好用好文艺创作基层联系点,强化协会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采风创作的工作原则、项目申报程序、组织实施要求、跟踪服务内容,确保更有操作性、更具实效性;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尊重各艺术门类特性,积极就创作主题、创作任务、“深扎”地点、创作模式等与主创人员充分沟通,建立思想共识,鼓励带着选题蹲点采风,引导文艺工作者通过主题实践活动推出更多优秀原创新作。

  3.整合创作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创新文艺创作统筹机制,深入研究把握各艺术门类创作趋势,打破屏障壁垒,聚合各方创作力量,聚拢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作,不断提高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形成集体创作、合力攻关的良好氛围,确保在重点题材创作中当“排头兵”,在增强原创能力上有新作为,在文艺多样化上出新成果;积极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资源优势,强化与全市专业院团、高等院校、文化企业等的开放合作,灵活采取委托创作、集成创作、征集创作、联合创作、国际合作创作等多种方式,充实文艺创作力量,整合各方创作资源,形成“创意—创作—制作—运行”的完整闭环,聚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4.推动优质IP培育。探索文学IP成长方式,多维度挖掘文学的艺术价值,组织召开优秀文学作品转化推介会,研讨转化方向,对接转化渠道,推动文学成果转化;深入挖掘蕴含在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内的优质IP资源,积极将传统文化经典、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优质IP转化形成影视、舞台作品,推动不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呈现;切实树立优质IP创作孵化的系统化思维,鼓励品牌化、系列化作品创作生产,持续做好优秀成熟IP的延续和开发,实现IP的可持续发展;定期邀请各门类艺术家、评论家、学者等,通过文艺沙龙、作品征集、创作研讨、现场观摩等形式,聚合人才、碰撞思想、嫁接资源,为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等优质IP的多渠道转化和呈现提供对接交流平台。

  5.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培训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创作人才政策体系。建立“送出去”“请进来”“师带徒”“老带青”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创作培训体系,细化研修班次,拓宽培养渠道,探索开展委托式培训、创研式教学,将政治理论、文艺理论、创作辅导、创作实践课程纳入培训,实现以创作培养人才、用人才推动创作的良性发展,巩固教育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成果;完善创作人才激励措施,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做好国家级、市级优秀专家的推荐选拔、奖励表彰工作,将首都优秀创作人才选出来、孵化好、推上去;重点关注青年文艺人才扶持培养,把培养青年文艺人才和推动文艺创新创造结合起来,密切关注重点创作项目主创等种子人才的选育成长,切实为青年文艺人才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将文联建设成为文艺家成长的摇篮。

  6.抓好重点创作扶持。立足创作所需、文联所能,不断深化对当代文艺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资助体系,推动创作资源、项目、资金、平台等的深度整合。高度重视“一度创作”,夯实创作基础,重点针对优秀剧本和优秀创编人才给予扶持,抓好剧本、脚本、台本等基础性、原创性、种子型创作项目的扶持,提高原创能力;打破各艺术门类发展瓶颈,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固强补弱,全面提升,重点打造舞台艺术优秀作品,积极促进首都影视品质提升,持续推进传统文艺形式保护传承,努力提升美术、书法、摄影创作质量,积极引导音乐、舞蹈、杂技创新发展,推动新时代首都文艺精品创作;加强网络文艺发展规律研究和创作指导,强化互联网与文学、戏剧、影视、音乐、动漫等文艺类型的深入融合,突出新技术、新手段、新载体赋能,积极扶持原创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引领网络文艺方向的优秀作品。

  7.建设精品孵化平台。充分利用老舍剧场平台载体作用,聚焦精品创作孵化项目和青年人才孵化项目,以推进精品创作孵化、优秀作品创作孵化和文艺人才孵化三种方式为主要抓手,面向挖掘的精品创作项目开展个性化服务和深度培育,面向挖掘和征集的优秀作品创作项目开展定制式孵化,面向发现的优秀文艺人才进行跟踪式培育和针对性推介,力争通过市文联资源整合,打造专家智库、人才库、作品库、创研基地、合作渠道、宣推渠道六位一体的优质平台,培育首都高质量文艺创作生态。通过把有精品品相的项目和有潜力的文艺人才选出来、孵化好、推上去,推动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和一群优秀文艺人才从老舍剧场走出去。

  8.提升理论评论水平。建立健全文艺评价体系,发挥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评论对高质量创作的引领推动作用。以首都文艺创作和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提升文艺研究的原创能力和成果水平。调动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资源,开展北京文艺创作热点现象研讨;建立文艺评论观摩研讨机制,积极与扶持项目、孵化平台联动,推动文艺评论前置,探索组织文艺评论家介入文艺创作彩排过程,深化评论与创作深入互动;联合各艺术门类力量,持续办好北京文艺评论品牌活动,发挥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反哺创作的重要作用;利用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文艺评论,用权威专业的“北京评论”引领风尚、引导创作。

  9.创新宣推传播方式。扩大创作成果的呈现传播成效,在市文联系统组织举办的评奖、论坛、展览展演和对外交流、志愿服务中,优先展示年度优秀项目成果,对优秀作品和人才进行深入推介。拓展宣传渠道阵地,大力协调中央及市级媒体,持续关注报道重点创作项目,实现富有思想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呈现宣推;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综合运用在线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把优秀作品转化为喜闻乐见的视听产品,提高宣传推介的话题性、趣味性、持续性,提升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关注度。

  六、建立机制

  1.创作引导机制。把引导推动高质量文艺创作和文联系统总体工作思路有机结合,对创作方向、年度重点、工作模式等作出总体部署。制定年度创作选题指南,引导首都文艺工作者把握重要节点,开展重大主题创作项目策划。对标对表中国文联重点创作目录制度,结合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扶持机制实施办法》要求,设立市文联年度重点创作项目,树立创作标杆,充分发挥导向示范作用。开展政策宣讲,及时与国家、市级基金管理中心人员对接,定期做好政策辅导,让广大艺术创作者更清晰了解国家和北京的相关创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效应。

  2.创作合作机制。充分依托文联组织体系,积极与全市专业院团、艺术院校、文化企业等加强开放合作,在人才培养、创研联合、活动联办、基地互设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关系;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国际,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通过重点委约、联合攻关等社会化运作方式,把全球先进经验“引进来”,让北京优秀作品“走出去”;在交流合作中积极发现培育优质项目,实现文联“两个优势”与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扎实的文艺创作合作伙伴“朋友圈”。

  3.创作打磨机制。文联牵头,常态化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恳谈会,适时与推进文艺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相关单位召开座谈会,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深度挖掘展示市文联系统的优秀创作成果;适时组织专家评议会、改稿会、点评会、创作交流会,对重点创作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指导,不断打磨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为优秀作品后期复排巡演匹配资金和剧场支持,推动常演常新。

  4.创作奖惩机制。以落实优秀文学作品奖励制度为牵引,针对市文联主抓、扶持、孵化的创作项目,建立黑名单、白名单制度,坚持效果导向、注重目标管理、扎实有序推进,抓好问效问责、激励保障,强化各主创团队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意识,引导文艺家潜心创作、持续深耕;将主动性强、完成度高、成果显著的主创团队纳入创作白名单,及时为其创作匹配更好的政策、资金和平台支持,对其作品加强宣传推介、推优评奖;将创作进展缓慢、完成度不高、艺术水准不佳的主创团队纳入创作黑名单,取消其参与创作扶持、评奖推优及各类配套服务的资格。

  七、实施保障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承担规划落实推进、经费保障、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的领导职责。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各部室、所属文艺家协会及事业单位负责同志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创作服务部,作为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规划具体落实协调、督办各项工作。

  2.设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整合专业资源、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全面系统、持续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文联的组织性、专业性和行业性优势,特别是协会主席团、理事的专业资源优势,打通各艺术门类、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团结凝聚一批在北京乃至全国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艺创作研究人才,建设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并设立由市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文艺家代表、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创作项目进行筛选评审、专业论证、艺术指导、评论研讨、推送推荐等,在首都高质量文艺创作实践中发挥引领导向、智力支撑作用。

  3.加大资金保障。多渠道增加文艺创作资金投入,针对周期长、效益长远的重大项目主动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用足用好北京市文联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建设资金,积极申请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等。发挥财政资金、扶持基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财政资金专项投入、项目基金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改善文艺创作软硬件条件,整体提升首都文艺创作发展环境。

  4.强化创作考核。将规划落实作为市文联年度业务工作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年初定责、年中督责、年底述责的常态化督查、制度化考评机制。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承担文联组织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把年度重大创作项目和重点创作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效果导向、注重目标管理、扎实有序推进,抓好问效问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规划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转变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措施,确保规划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工作实效。

  5.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一盘棋”理念,提升全员服务创作的意识,把抓高质量文艺作品摆到突出位置,积极构建各方面要素协同发力的文艺创作工作机制。市文联创作服务部牵头抓总,文艺家服务中心联动,各文艺家协会和相关部室密切配合,整体把握创作过程、成果展示、评论引导、推荐评奖、宣传推介等各环节,及时沟通,把好导向关、内容关、安全关,做好各环节衔接,推进工作落细落实,提高创作服务水平,切实为创作项目规范有序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