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北京文化产业的项目管理研究

[关闭本页]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网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邱菀华 发布时间:2006-08-15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以“文化”为特征的行业不断发展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教育事业已被许多国家视为立国之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扩招速度不断加快,而且民营教育也发展得很快,教育事业正在走向市场化;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已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广告也在铺天盖地得向我们袭来;自从洛杉矶奥运会盈利以来,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经济活动受到了政府和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广播电影电视业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增加了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文化产业”这个名词开始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文化艺术部门云集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北京工业化时代的过去,城市的功能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服务功能的强化,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世界很多大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了70%到80%以上。如果一个城市不能尽快地对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使之与变化的时代相适应,衰落是必然的命运。北京的优势主要在于首都优势、人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而最能够综合利用首都三大优势的是文化产业,中共北京市市委及市政府对北京文化产业化极为重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1997年北京的“市长调研课题”之一。
  但是现在北京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与其具有的潜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西方,尤其是美、日等媒体大国相比,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国外,文化产业是最有利可图的产业之一。美国公开上市的报业公司平均税前营业利润率达到17%,相当于高科技公司的水平。法国总统密特朗指出,文化产业的开支要达到国家预算的1%。在为1982~1983年度制定的一项计划中,政府对文化产业有力的支持得到进一步的证明。该计划指出,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文化发展的目标,必须把文化看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之一,文化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必须得到充分体现。
  如何发展北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迎接入关的挑战,抓住发展的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从系统分析出发,从宏观上转变观念,从相关因素分析入手,最后提出在文化产业内部着重风险分析,初步提出了发展北京文化产业的思路和方法。

  二、转变观念,切实落实与产业发展相对应的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把“文化”仅仅作为事业来发展,文化事业的“非产业观”使大家只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而往往羞于谈经济效益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靠国家预算办“小文化”,各文化主管部门侧重对各文化系统的内部管理,对于文化系统外的文化即“大文化”管不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化”的商品属性显露出来,但文化主管部门还未很好地行使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还未从事业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产业管理模式。
  要想把文化事业作为一个产业,并得到持续的发展,就必然要注重其经济效益。只有有了产出,才可以有不断的投入,才能够真正实现滚动发展。我们已有的实践和国外的经验证明了文化不仅仅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经济,更可以直接创造效益。我们不但要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更要制定符合市场经济的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要从根本上扭转那种只重视社会效益,不考虑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要把投入和产出紧密结合起来。要以一种经营的理念主动考虑并规划各种投入,比如一种广告,我们不但要分析对销售的影响,而且要把对产品和公司形象的提升也作为一种产出,考虑其品牌价值的增值。
  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社会综合效应。文化产业既是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支柱产业,也是提高城市在国家经济界中吸引力的重要砝码,同时又是其居民非物质化消费的首选目标。因此政府应对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建设进行投资,但是在做出一项投资决策时,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项目来综合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盘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不能单纯的强调为了某个目标就不惜代价,对于不好衡量的一些社会软指标,可以利用模糊理论和熵决策等工程方法量化其风险和收益。尽量以市场的方式和角度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少政府指令的强制措施。
  加入WTO之后,要与国际接轨,可以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好的发展北京的文化产业。但接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本国文化,只有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才最终可以确保本地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本民族国际竞争力。这方面可以参考国外文化投资战略中的国家干预模式,除了直接投资之外,可以政府投资或筹措基金组成中介机构直接进入市场,以市场的方式来影响文化产业的运作和发展方向,也可以通过一些大型场合由政府领导人直接推广本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

````````````````````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文化产业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追求文化娱乐的需求也逐渐加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如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消费等。但是国际上的统计资料尚未能对文化产业做出明确的界定,有的作为一个产业门类来统计,有的将其分解为若干领域,分别并入其他产业。这对于分析研究文化产业,从而指导文化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本文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文化产业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克服了指标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得到了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被解释变量,我们重点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且在统计年鉴上容易获得的指标,即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和国内旅游业收入。在旅游业收入上我们没有考虑旅游外汇收入,是因为相对来说,影响旅游外汇收入的因素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与国内和一些文化指标联系不大。
  在分析过程中,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有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很显然,只有在人们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可能追求休闲娱乐;第二方面的解释变量是反映整个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指引的变量,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消费;第三方面的解释变量是反映一些科技和硬件发展的指标,有客运量总量和邮电业务总量:第四方面的解释变量则是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一些指标,有旅游接待人数、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在校人数、图书出版总印数、杂志出版总印数和报纸出版总印数。
  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与艺术职业机构、出版发行事业和艺术表演团体个数有关,但是由于这些指标历年来变化并不大,所以未加考虑。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和国内旅游业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反映政府因素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消费以及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职工平均工资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较大,这与我们的直观印象相符合。
  此外,考虑的客运量和邮电业务量也对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和国内旅游业收入有较大的影响,说明了运输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电讯事业的发展,它的影响同其他因素相比更为明显。
  在考虑的诸多文化因素中,其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和杂志报纸总印数较其他影响因素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更为突出,说明除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外,其教育文化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这几年高校扩招、加强教育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杂志报纸总印数也对被解释变量有较强的解释作用,说明媒体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但可以加强信息的交流,同时可以推动人们观念的改变,提高人民的素质,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风险分析
  发展文化产业,从宏观上制定政策,改革管理机制,微观上增加投入,都可以借鉴项目管理中的全寿命周期理论,统筹考虑其投入产出,注重分析其各个阶段的风险,通过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来降低风险,充分考虑其不确定性,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步入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比如对社会效益和品牌的增值可以采用模糊评判法,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短期和长期利益以及直接和间接收益。一项决策不但要考虑其正向的收益,也要估计其损失的概率和程度,充分衡量其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问题。对于公共政策的风险主要应在决策阶段进行分析,要改革决策机理,提倡理性决策。对于具体的投资,不但要考虑其社会效益,并利用主客观测定法和工程的数学方法量化社会效益,而且要真正把文化当作一种产业来运作,考察并评估投资的产出,使文化产业可以真正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
  综合考虑前面两部分内容,图1给出了一种文化产业多层次全寿命项目管理程序,从三个层次,系统分析并充分考虑了各个阶段的风险,从而整体规划并发展文化产业项目。
  (图略)

  五、总结
  本文结合北京的实际提出,要想改变北京的城市功能,改变以往发展重工业模式,改善北京社会和生态结构,减轻空气和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增长,就应该发展文化产业。并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首要问题是转变观念,变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经营,以市场化的角度来运作;接着利用偏最小二乘方法进行了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得到了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为以后进一步分析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最后结合前两部分,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提出了一个文化产业全寿命项目管理程序。
  参考文献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阶段成果)


分享到: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